从二十大报告探析人力资源服务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机遇
从二十大报告探析人力资源服务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机遇
时博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深刻总结了我党和我国各项事业在过去一段时间以来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同时也明确指出了今后一段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努力方向、历史任务和工作重点。紧紧依靠于人民,全心全意服务于人民,作为总体原则贯穿于始终,从根本上支撑和推动了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也在中观层次作为引领相关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愿景。
从十九大到二十大报告,“人才是第一资源,就业是最大的民生,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充分体现了我党一直以来所坚持的人才战略和民生责任;同时,“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作为当前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正在引领我国的经济体系、生产要素和产业链发展的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在此背景下,中国人力资源服务产业的行业使命更加清晰,暨兼有社会属性和经济属性,着力打造高质量的公共服务与经营性业务,服务于人才发展,促进就业,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助力产业转型升级,积极配合引导各类人才的意识形态工作。相应的,各类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以及广大人力资源服务行业从业者应当从战略全局出发,深入学习领会,洞察高质量发展预期下的战略机遇。
一、持续完善人才环境建设,优化用人单位管理成本,为劳动者提供全生命周期的公共人力资源服务。
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未来五年及今后一段时期要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具体而言,人力资源服务行业的公共服务范围包括就业促进机制、社会保障体系、劳动者权益保护及劳动关系协商机制、人才引进服务,以及针对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的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等。一方面,标准化、数字化、集成化和网络化等手段,可以促进劳动力供给与需求之间匹配的效率性和有效性,协调弱化劳动关系矛盾,优化人才和就业群体的跨区域流动,并降低用人单位针对人才选用育留的全过程管理成本;另一方面,大学生社会实践和就业服务、困难群体就业帮扶、配合生育政策调整、多层次人才引进,以及落实渐进式延迟退休政策等内容体现了服务对象的广覆盖及全生命周期保障,从而反映出高质量公共人力资源服务对人才环境、用人单位及就业群体的系统性和均等化贡献率。
二、差异化的促进相关劳动力群体的就业安全,辅助其树立积极的就业价值观,建立对就业质量的评价反馈和改善机制。
从党的十九大到二十大以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健全就业促进政策,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被列为各项民生工作的首要任务。来自于新冠疫情的系统性风险、逐渐深入的制度创新,以及产业结构调整等因素,形成了面向不同劳动力群体的就业压力,例如高校应届毕业生、去产能行业员工、退役军人及农村转移劳动力等。这在客观上要求人力资源服务行业深入调查研究差异化服务对象的群体特征、可雇佣性、流动意愿以及需求集中度,创新、拓展并匹配现有就业渠道,有针对性的开发相应的服务体系、服务平台和服务流程,加强对就业群体的职业发展预期、就业体验和工作满意度沟通反馈,降低求职者的岗位搜寻成本,引导其将就业安全与工作生活平衡、人力资本开发和完善成熟自我认知相结合,探索建立针对岗位进入和退出、安全健康管理、职业技能提升、收入获得方式以及商业保险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就业质量改善机制。
三、探索人力资源服务行业高质量发展,服务于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现代化产业体系以及区域协调发展。
二十大报告提出今后一段时期,我国将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
性改革有机结合,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并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持续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并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构建优质高效的服务业新体系,推动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以城市、都市圈为依托构建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格局,实施城市更新行动。
在此背景下,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应当从注重速度与规模,逐渐转变为依靠制度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的高质量发展路径。首先,推进国有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体制创新,完成事业单位转企,探索混合所有制改革,整合构建领先型人力资源服务集团;其次,积极引导非公资本及相关市场化资源,鼓励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推动其技术、产品和商业模式创新;再者,紧跟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发展趋势,在提升雇佣弹性、构建人才竞争优势,以及优化人力资源管理和开发方式等方面,实现与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绿色环保等新兴产业的跨界融合及协同发展,实现与相关产业领先型企业的战略契合和需求满足;最后,提升人力资源服务供给的规模、结构、质量和弹性,协调一、二线城市与三、四线城市之间的人力资源配置、产业结构互补以及优势带动效能。
四、挖掘和释放多层次就业群体的人才红利。
二十大报告指出,今后一段时期我国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
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和人才强国,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推进产教融合,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和学习型大国;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和人才链深度融合。
基于以上政策背景,中国人力资源服务行业的实践基础将从依赖于以数量为导向的人口红利向以结构为导向的人才红利转变,其中可能包含技能型人才、科研型人才、创新创业人才、企业家人才、管理类人才,以及特定行业内的专家型人才等。人才红利一般具有专业化、分层次和能动性的特征,依托于相关制度环境、产业环境、职业社群和用人单位的人才发展体制机制。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能够通过配合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参与国有企业人事管理制度改革,丰富、拓展和对接职业标准体系建设,服务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孵化,搭建和运营功能性职业社交平台,以及引导高端人才供求关系精准对接等途径,挖掘和释放多层次就业群体的人才红利,激发人才活力和成长性,促进人才发展对国家各项事业发展的参与度和贡献率。
五、积极构建人力资源服务产业生态,提升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的国际竞争力。
二十大报告指出,今后一段时期我国将坚持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依托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以国内大循环吸引全球资源要素,增强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联动效应;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着力形成人才国际竞争的比较优势。
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历经近四十年的发展,一方面学习借鉴了成熟国家的商业模式和运营体系,另一方面则充分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制度和市场环境。在高质量发展预期下,行业整体的功能性、合规性,以及对于内外部产业资源的整合性将不断加强,行业从业者的规模和专业化水平将持续提升,覆盖公共关系、客户组织和就业群体、供应商体系、竞争同业、包括普通高校和职业院校在内的科研和教育机构,以及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在内的产业生态体系将逐渐形成。
进而,在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推动“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以及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和合作过程中,中国人力资源服务产业需要持续提升其国际化服务能力,将中国人力资源服务产业生态与国际惯例、行业标准和人才环境相互融通对接,持续提升中国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在全球行业中的品牌影响力、市场占有率和资源整合能力。
综上所述,党的二十大报告从宏观制度环境、中观产业环境和微观组织战略层次,为中国人力资源服务产业指明了今后的发展方向、前进动力和使命任务,因此也必将成为全体行业从业者的学习纲领,从中总结思考服务于国家、产业、民生和自身的职业发展路径。